學術查重的確是以“連續13個字與別的文章重復”做為判斷依據的,跟之前網上一些作者說的情況一致如果能夠把論文改到任何一句與別的文章保證任意連續13個字都不一樣,學術是查不出來的;系統的算法比較復雜,每次修改論文后再測可能會有第一次沒測出的小段抄襲經2年實踐經驗證明,該小段不會超過200 字,并且二次修改后論文一般會大大降低抄襲率2對比庫 對比庫為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國博士;1本科畢業論文查重率小于30%基本上可以達標,申請院級優秀畢業論文要求查重率小于15%,申請校級優秀畢業論文要求查重率小于10%,論文查重率不合格一般有修改機會,修改后通過檢測技術不合格無法參加答辯2如果重復率小于20%;一般學校學術查重系統是判斷連續13個單詞重復就會計算查重率,并且查重系統會標紅一般來說,論文檢測系統根據13個單詞連續重復的原則來計算重復率例如,在一段話中,13個單詞與其他文獻完全一致,所以這句話會被標記為紅。
用學術檢測一下就知道了。一般是按13個字符來算的/
不是的呢,學術自己說按句子意思判斷抄襲的。哪里重復就改哪里吧。
這就導致很多同學在論文查重的時候很容易陷入坑中那么論文查重究竟有多少誤區呢第一,只要句子不重復就可以了很多同學都以為,學術查重的最小檢測單位是句子只要每個句子不要重復就可以了但其實,學術系統采用的是。
如果我們在借鑒別人的13個字以后,在這13個字里面穿插一些,著, 了等這幾個字,這些字雖然沒與構成13個字的重復,但是因為學術是進行模糊查重的,所以學術就會把這些無意義的詞給忽略,依舊會判定這一句話為抄襲,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