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糾紛較多的家居行業來說,這是一份遲來的愛,但愛總算來了,意味著家居行業的糾紛處理有了專業機構,也表明相關機構、人員對于家居糾紛的處理工作邁出了實質性一步,盡管調委會的調解作用大小還是未知數,也應為之鼓掌。
家居行業的糾紛多,和行業特殊性有關。無論是家居賣場、建材商場還是裝飾企業,進入的門檻都很低,業主在售樓后,從尋找裝修公司、設計、選購建材到施工,最后到入住的整個環節,是系統而復雜的。單從裝飾行業施工環節來說,沒有哪家裝修公司可以保證百分百不出差錯,只是差錯大小、多少的問題,施工管理到位、工人技術過硬的話可以將差錯降到最低,否則,則可能接二連三地出現各類問題,甚至要完全翻倒重來。
劉先生新裝修的房子,入住后,發現書房門中間的玻璃存在質量問題,關門時玻璃總吱吱作響,劉先生認為問題有二,第一嵌在中間的玻璃不牢固,第二是商家承諾的實木門并非實木,遂找商家理論,而商家堅決認為此門不存在質量問題,不愿退換。無奈之下,劉先生想到了請有關機構進行檢測,但檢測費用要1000多元,而且自己工作較忙,沒有太多時間去應付這些事情,最后不了了之。還有一位關女士,在去年裝修新房時選擇自己買主材,由裝修公司施工,工人在施工的過程中提出關女士購買的瓷磚質量差,無法鋪平整,而關女士從瓷磚經銷商處得到的答案是瓷磚沒有任何問題,是工人的工藝不過關,一時間,關女士的問題不僅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把自己拉進了看不到方向的胡同,無法找到正確的解決辦法。后來,同樣想到了檢測的方式,但終因過程繁瑣而放棄,不得已付出額外的費用,換掉了“問題瓷磚”。劉先生和關女士遇到的問題不同,但本質相似,經銷商或裝飾企業沒有盡到應有的責任,事情很有可能是疏忽所致,但面對業主的質疑一味推諉,看不到應有的態度。
在裝飾行業摸爬滾打十多年的張工表示,裝修施工牽涉的環節多,出現問題的原因也五花八門,可能和材料有關,亦可能是工人施工不當,甚至和天氣也有關系,一點小問題都不會出現的概率基本為零,但不可否認的是,誠信經營、客戶至上的裝飾企業一定可以將差錯降到最低。
既然家居行業糾紛難以避免,就得有解決糾紛的辦法。一直以來,業主和家居企業發生糾紛時多半需要矛盾雙方自行解決,雙方若能和平解決還好,碰到“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情況就難以辨別,消費者委員會在在一些專業的問題上也顯得很棘手。
北京市首家區縣級家居建材人民調解委員會,聘請了8 位建材行業的專家為顧問,分別就職于國家家具及室內環境質檢中心、中國建筑材料研究院、中國建材檢驗認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陶瓷商會、北京百萬家園室內裝飾監理公司,作為消費調解的專業支持力量。同時,在各行業及消協基層分會選聘15名人民調解員,組織人民調解員的培訓、考試并頒發證書,制定各項工作職責和工作紀律。合理的組織構架、專業的調解員可保證調解工作的順利進行,并得出一個矛盾雙方滿意的調解結果。筆者以為,在家居行業信任度普遍不高的今天,成立家居調解委員會是解決商家與業主之間糾紛的有效辦法,值得推廣和效仿。
網友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