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了《關于印發<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勞務增值稅優惠目錄>的通知》,將膠合板、刨花板、纖維板的退稅比率由原來的80%降至70%。這對于本來就利潤微薄的人造板產業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打擊。更雪上加霜的是環保部發布了《環境保護綜合名錄(2015年版)(征求意見稿)》,在“高污染、高環境風險”項目中,膠合板、纖維板、刨花板赫然在列。這種與事實嚴重不符的“條條框框”,極大地壓榨了行業微薄的利潤,嚴重制約了人造板產業的健康發展。
人造板生產工藝、生產技術水平逐年提高,其生產過程更環保
兩項政策的出臺在業內引起軒然大波,8月18日,廣東省林業產業協會、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產業行業協會組織兩省區行業專家學者、企業管理高層代表進行座談,商討對策。
專家們一致認為,環保部把膠合板、纖維板和刨花板列入“高污染、高環境風險產品名錄”不合理,缺乏科學根據,如果真的要貫徹落實相關政策,將對整個人造板產業產生負面影響。
座談中,專家們枚舉了極具說服力的幾大論點,以駁悖論。專家指出,我國是一個缺林少木的國家,中纖板和刨花板使用的大多數材料是小枝丫材、廢舊木材和廢舊林產品,如邊角料和木糠等,發展人造板產業符合我國國情,根本不存在高污染問題。
人造板產業是提高木材綜合利用率、節約木材、保護森林資源的循環經濟、綠色產業。人造板加工,尤其是纖維板、刨花板加工使木材利用率已提高到90%,2014年我國中纖板和刨花板生產所使用的枝丫材和邊角料等折合原木材積約9595萬立方米,節約了大量木材。此外,山區農民利用農林“三剩物”發展人造板產業,不僅節約了大量木材,創造了大量稅收,而且還解決農村大量勞動力就業問題,帶動了農民致富增收。
同時,人造板產業發展也拉動了短輪伐期速生豐林的大規模發展,使“東擴、西治、南用、北休”的國家林業戰略得以實施。與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數據和立法初期的第三次清查數據相比,我國森林面積增加0.83億公頃,增長66.4%;森林蓄積量增加59.96億立方米,增長65.59%;森林覆蓋率增加8.65個百分點,增長66.64%。這些數據的增長也部分得益于人造板產業的發展。
除了行業本身不存在“高無污染、高環境風險”問題,專家們還從人造板的生產過程等角度進行了專業分析,為人造板產業“正名”。
專家指出,目前我國膠合板企業、纖維板企業和刨花板企業在建廠投產前,需要跨過環保部門“環評”等多道門檻,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環保部門還會對工廠排水、排氣和嗓音等多項指標進行環境檢查,如有問題工廠就要馬上整改,問題嚴重的不僅要停產,還要對企業法人追究法律責任。
專家指出,膠合板、纖維板和刨花板在生產過程中,排放的VOCs氣體是極微量的,不會對人的健康產生影響,生產中也不會對水源和空氣造成污染。而對水有污染的硬質纖維板已列入被淘汰產業,國家層面也在逐步落實。我國的膠合板、中高密度纖維板和刨花板產品,符合發改委2011年“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的產業政策規定。因此,我國的膠合板、中高密度纖維板和刨花板行業不存在“高污染、高環境風險產品”。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人造板產業從生產設備、生產技術及工藝、有害物的控制等多項指標達到發達國家水平,有些方面甚至超過發達國家。我國繼美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發達國家后已成為世界人造板生產大國、出口大國、消費大國,至今在許多經濟發達國家仍有大量人造板生產,目前,仍未發現有哪些國家把人造板列入“高污染、高環境風險”產品而限制發展。因此,專家一致認為,把人造板列入 “高污染、高環境風險產品目錄”而限制人造板發展是不科學的。
當然,人造板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仍需要各相關部門的引導規范。因此,專家建言環保部把膠合板、纖維板和刨花板從“高污染、高環境風險產品名錄”中刪除;建議國家盡快淘汰對水污染較嚴重的硬質纖維板(無膠纖維板制造工藝);建議質檢、工商和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加大檢查和打擊力度,確保人民身體健康。專家們還呼吁人造板企業加強行業自律,堅決不生產對環境有污染和對人民身體健康有危害的產品,不生產甲醛釋放量高的E2標準的膠合板、中高密度纖維板和刨花板,盡快向無甲醛釋放量E0標準過渡。
網友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