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型的綠色建筑,是近幾年才有的新概念,可在推廣過程中,有的綠色建筑徒有虛名,有的根本就是“偽綠色建筑”,有的更是混淆視聽、難于推廣。綠色建筑應該走出以下誤區。
綠色建筑不僅局限于新建筑
“我國新建建筑節能工作做得較好,基本遵循了綠色建筑的標準;但把大量既有建筑改造成綠色建筑的工作推進得不是很順利,許多既有建筑仍是耗能大戶。”業內專家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據建設部統計,新建建筑在設計階段執行強制性節能標準的執行率由2005年的53%提高到了2007年的97%;施工階段執行強制性節能標準的執行率由2005年的21%提高到了2007年的71%,總共每年可節約700萬噸左右標準煤。未來的30年之內,我們還要新建400多億平方米的建筑,在現行建筑管理體系中,達不到綠色建筑標準就不得開工,所以新建建筑的節能只是執行問題,難度并不是很大。難度在于我國現在既有的400億平方米建筑的節能改造,如何讓既有建筑成為綠色建筑。
比如,北方地區集中供熱的建筑面積是63億平方米,占全國建筑面積總量的10%多一點,卻占全國城鎮建筑總能耗的40%。供熱“大鍋飯”中,有人是開著窗享受暖氣,非常浪費。我國單位面積采暖平均能耗折合標準煤為20公斤/平方米•年,為北歐等同緯度條件下建筑采暖能耗的1~1.5倍。我們需要在既有建筑中引入“集中供暖、分戶計量”的概念,需要改革在我國實行了數十年的“單位包費、福利供熱”的供暖體制。
建筑節能不只是政府的職責
每臺電器設備在待機狀態下耗電一般為其開機功能的10%左右;一盞11瓦的節能燈相當于60瓦的白熾燈亮度;選用電子鎮流器,較傳統鎮流器省電30%;變頻式空調較常規的非變頻空調節能20%至30%。
這些節能小竅門看似細小,日積月累,卻能節省不少能源。推廣綠色建筑不只是政府的職責,廣大居民也是綠色建筑的最終實踐者和受益者。很多建筑本身的節能效果不錯,可居民在裝修過程中,把墻皮打掉了,或者換了窗戶,拆掉天花板,這樣就破壞了建筑本身的節能性和環保性。
我國現在規定,凡是財政投資的項目,都必須達到建筑節能的最低標準,一定要應用建筑節能的標識;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不管哪個公司或機構建造,都必須是節能的綠色建筑,這需要政府去實施,也需要廣大市民關心監督。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不能只停留在專家、政府官員和一些大企業、大城市,應進入尋常百姓家。要讓老百姓知道什么是綠色建筑,不是有鮮花綠草、噴泉水池、綠化得好的樓盤就是“綠色建筑”。如果老百姓都能關注到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都注意到房屋的能耗、材料、對室內環境的影響、二氧化碳氣體的減排,那么大家的共識就會形成綠色建筑的市場需求。有了市場需求,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才能在全社會廣泛地推廣應用。
|